再題紅葉
再題紅葉
——陳曉旭的紅葉宿命
前一段時間,我又把87版電視劇《紅樓夢》看了一回,也有幸再次欣賞到曉旭的一顰一笑,一切都仿佛是昨天剛剛發生過似的。
王扶林導演一定是非常喜愛黛玉這個角色的,劇中有很多專門給曉旭設計的特寫鏡頭。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一集中的一個:當時元妃省親剛過,元春又下令準許賈府眾姐妹并寶玉等入住大觀園。劇中這一段展現的正是她們初入園中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情趣。這時候,鏡頭給到了曉旭。她眼睛凝視著前方,若有所思,身后的紅葉無疑是對美人最好的襯托了;大概也只有黛玉配得上這深秋的紅葉了。結果大家都很清楚,黛玉是在等待她的寶哥哥。不過真正打動我的,還是她之前凝視的眼神以及那多情的紅葉。
其實,曉旭一直都像紅葉一樣活著;甚至是死亡,她也和紅葉互相印證。
我第一次見到曉旭是在高一的時候。多虧了當時的一篇《林黛玉進賈府》的課文,后來我們才有機會在多媒體教室看“黛玉進賈府”的電視劇片段。曉旭的第一個鏡頭一出現,我便認定她就是林黛玉無疑,雖然我之前從未讀過《紅樓夢》原著。從那以后,我又開始更深入地了解她的世界。
1983年《紅樓夢》劇組全國招募演員,當時的曉旭沒有任何舞臺表演經歷。不過曉旭畢竟跟別人不同,她把一張自己的照片寄給了王扶林,附帶有她14歲時寫的一首描寫柳絮的詩。大概正是這一點打動了這位著名導演。后來王扶林回憶道:“我當時招演員的標準是,我只要這演員真、純,為此我可以犧牲這演員的演技。林黛玉是個詩人,陳曉旭她就是個詩人嘛……”其實,平心而論,曉旭的演技確實是有缺陷的,這方面恐怕無法與當時劇中的鄧婕相比。但后來的電視觀眾還是認可了曉旭就是唯一的林黛玉,大概就是因為曉旭骨子里的詩人氣質吧。
2003年初,央視《藝術人生》欄目錄制“紅樓夢二十年后重聚首”,一度在全國引起轟動。當時主持人朱軍問了曉旭這樣一個問題:“現在別人在介紹你時,有兩種稱謂,一種是某某公司的董事長,另一種是曾經的林黛玉的扮演者,這兩種你更喜歡哪一個?”曉旭思忖了一會兒,回答道:“我還是更喜歡他們稱我是林黛玉,因為給我留下最深測印象的還是拍攝《紅樓夢》的那段時光……”
這個回答也是我愿意聽到的,因為不獨曉旭本人,連我也更認定林黛玉與她有著天生注定的緣分。這也是我為什么沒有寫曉旭后來出游德國、下海經商、剃度為尼以及最終香消玉隕等等事情的原因。我寧愿固執地相信,曉旭真的是唯一存在過的林黛玉;而離開了大觀園的陳曉旭,不過是個懂得如何賺錢的俗客罷了。
現在街道兩旁的楓葉漸漸濃艷可愛起來了。起初我還能感到無盡的“熱情”,可當葉子飄落了,帶給我內心更多的卻是“慘烈”。由此,我從未敢認真觀察過紅葉飄落時的樣子,一如我很少去看有關曉旭去世的影像資料一樣,我確實很不忍心。
可能真的是戲如人生,或者這真的是《紅樓夢》強加給曉旭的一個林黛玉未了的讖語——在經歷了剃度出家、惡病纏身之后,曉旭真的就像黛玉一般隨風飄散了。她走得太輕盈了,以至于讓很多人感到突然。留給這塵世的是只有她42歲永不褪色的容顏,以及無數的唏噓惋惜。從此,所有人都堅定地認為,曉旭就是林黛玉,不可能再被超越了,因為她是在用生命去演繹!
在后來曉旭的追悼會上,周嶺先生動情地讀了他寫給曉旭的挽聯,最恰當不過了:
一抔凈土,萬種柔腸,怎傷心橋下伊人影亂。綠煙鎖處,敲棋聲歇。忽夢里依稀,香冢泣了殘紅。更芙蓉水遠,似讖成真,倩誰收取胭脂淚。
廿載芳姿,千秋遺韻,才謔笑語中姐妹情深。雁字回時,菱花鏡寒。算石旁錯落,絳珠償卻夙愿。豈離恨天高,如風化雨,聽我長歌柳絮詩。
2010年的新版《紅樓夢》鬧劇顯然傷透了太多人的心,不少電視臺借機重新播放了87版的《紅樓夢》,竟引起收視熱潮。于是,不少人調侃道:“李少紅的最大貢獻,就是讓87版《紅樓夢》又火了一把!”
曉旭絕對是個奇跡,她一生僅憑一部電視劇,就達到了一般演員演一輩子戲也從未企及的高度;坐擁過億資產,卻依然秉持“矜持”二字。但在多數人看來,曉旭永遠只是大觀園里的那個林妹妹而已……
“紅樓夢”終究還是朱樓的一個荒唐夢魘——2007年5月13日,曉旭仙逝,如紅葉般靜美地飄落枝頭。從此這個世上再也不會有林黛玉這個人了……
嗚呼哀哉!尚饗!
——2012年深秋